清代窑变釉展
清雍正 窑变釉双兽耳尊
高 H 37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Double ear Zun Qing Dynasty Yongzheng period(1723-1735) H 37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变化出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窑变釉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被称为“花釉”。最初,窑中出现窑变现象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瓷器出窑后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销毁。
清雍正 窑变釉双耳尊
高 H 23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Double ear’ Zun Qing Dynasty Yongzheng period(1723-1735) H 23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釉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窑变釉又因其釉色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釉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现象,由景德镇督窑官唐英创烧成功,作为著名色釉品种而专门烧造。
清雍正 窑变釉双兽耳尊
高 H 36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Double ear Zun Qing Dynasty Yongzheng period(1723-1735) H 36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釉烧造的规律。
清雍正 窑变釉出戟尊
高 H 31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Double ear Zun Qing Dynasty Yongzheng period(1723-1735) H 31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中国古代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窑变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清雍正 窑变釉饕餮纹凤耳尊
高 H 29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Zun Qing Dynasty Yongzheng period(1723-1735) H 29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景德镇陶录》所载:“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中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
清乾隆 窑变釉石榴尊
高 H 20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Pomegranate’ Zun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1736-1795) H 20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处于康雍乾盛世时期的清代瓷器手工业,也是随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况且,雍正皇帝特别喜爱仿古钧瓷,随着社会的稳定繁荣和皇帝的重视,都促成了窑变红釉瓷器的创烧与后来的发展。
清乾隆 窑变釉双兽耳尊
高 H 37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Double ear’ Zun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1736-1795) H 37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这一阶段窑变红釉瓷器的胎骨由于瓷土淘选得细致,呈现出极为坚密、精细的特点,胎色洁白。大型器物的胎骨也较薄,不显厚重感。窑变红釉是清雍正时期模仿宋钧窑玫瑰紫彩釉斑创烧出的新品种。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釉面呈现出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然而窑变主要是氧化铜的呈色,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
窑变瓷釉上,雍正时期一般为蓝色大于红色的面积,蓝色的部分有的呈大块的火焰状,谓之“火焰青”,红色的部分谓之“火焰红”。蓝色部分有的呈丝絮状不规则地分布于器表,亦有少数器物通体呈红色,其间分布有零星的蓝紫色斑点或条纹。此时的窑变红釉模仿钧窑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清乾隆 窑变釉双耳瓶
高 H 22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Binaural Bottle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1736-1795) H 2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器物口沿处多为酱黄色或月白色,少数器物口沿为白中夹杂有浅蓝色的条纹。器物口沿内壁处多为蓝与月白相间或酱黄色釉。在有附加堆塑纹的器物表面突起部分多呈褐色或白中闪黄色。官窑器底施以芝麻酱色釉,颜色或深或浅。民窑器底多施以黄褐色釉,有的施釉不均底部多处露胎或敲底足。
雍正时期的窑变釉器物施釉较厚,釉面多丰莹润泽,有较强的玻璃质感,光亮夺目。亦有少数器物光泽感较弱,显得比较凝重、浑散,仿宋钧窑釉面乳浊效果(详见第240页藏品)。釉面上偶见有细碎的开片纹理。器物底足处一般都经过磨平加工,胎釉交界处极为规整,没有垂釉现象,圈足露胎处多为浑圆的“泥鳅背”状。民窑器底部有明显的旋痕或敲打底足痕迹。
清乾隆 窑变釉凤耳花口尊
高 H 30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Zun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1736-1795) H 30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雍正时期窑变釉瓷的款识多在器底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两行篆书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民窑均无款识。
乾隆早期窑变釉尚能保持雍正时期红蓝色交织变幻的特点,随后演变为红蓝面积相等或红色大于蓝色的面积,但达到了模仿钧窑的预期效果,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器物口沿处以及底部的釉色与雍正时期基本一样。
清乾隆 窑变釉小罐
高 H 12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Transmutation glaze Tank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1736-1795) H 1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此时窑变釉无论是在施釉还是在釉面精细程度上,以及在修胎的规整方面,均与雍正时期相差无几,乾隆后期圈足露胎处略有棱角突起。乾隆时器底处多见“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阴刻款,少数见有六字两行篆书款,民窑一般都无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