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展览    宋窑瓷    宋代哥窑瓷展

宋代哥窑瓷展


宋 哥窑瓜棱花觚
高 H 22.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Gualeng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22.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金丝铁线”大小纹片结合。

 

哥窑瓷,瓷器的釉面满布碎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张力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觚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宋 哥窑双耳炉
高 H 9.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Binaural Furnac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9.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宋 哥窑折沿洗
直径 D 13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Folding edge Xi   Song  Dynasty (960-1279)  D 13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然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

 


宋 哥窖琮式瓶
高 H 21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Zongshi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21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但多为抄录诠释前人著作的产物,沿袭《春风堂随笔》和《遵生八笺》之说。然而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倒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前辈孙瀛洲先生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论述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讲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宋 哥窑双耳炉
高 H 8.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Binaural Furnac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8.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北京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将自己上过手,源于清宫旧藏的60 多件“传世哥窑”瓷器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特征:黑胎或深色胎,器型仿青铜器,紫口铁足,乳浊釉,釉面失透、如“粥皮”,釉面油腻,器物口沿常有一道较厚的釉层,俗称“釉环”。他认为这批东西是宋代的。至于金丝铁线,并不能作为传世哥窑瓷器鉴定的必要条件。

 


宋 哥窑八棱花觚
高 H 1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Baleng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收藏笔记

 

第一. 哥窑造型

 

传世哥窑瓷器实则为南宋晚期理宗时期御窑,此时由于宋蒙对峙,1234年金国灭亡后到1279年南宋灭亡,45年时间宋蒙或战或和,此时的瓷器具有部分元瓷的特征,如高足碗,长颈瓶等器型一般多认为是元代器型,其实应该命名为宋元时期比较妥当。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器型都比较小巧、古拙、质朴、浑厚。文房用具和陈设用具较多,十几公分的大小为最多。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

 


南宋 哥窑洗
高 H 7cm  直径 D 15.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Xi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H 7cm D 15.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第二. 哥窑底胎

 

哥窑瓷器由于属于南宋修内司官窑体系,产地在南宋临时都城杭州,所以胎色大多为深灰色,紫褐色,米黄色,铁色,浅白色等发色。其胎土属于南宋官窑体系中用紫金土和瓷石矿混合,或者单一紫金瓷石共生矿制作而成,由于淘洗的次数不同,造成胎土里含氧化铁成分不同,当作为胎的辅助原料时,紫金土中的碱性物质和铁质起到助熔的作用,使青瓷的烧结温度大为降低,在大于1260的温度下烧结,在二次氧化后形成赤铁矿或磁铁矿晶体,所以瓷胎发色有深浅不同的紫黑色。哥窑瓷胎含铁量达4%至10%,胎体中含铁量增加时釉面开片会逐渐从大开片转为细碎的纹片,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混合成分,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瓷胎断面呈灰色、灰黑色甚至黑色,露胎的足部和釉薄的口部为紫褐色或褐色,即世人熟悉的“紫口铁足”。

 


宋 哥窑双贯耳瓶
高 H 1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Double ear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第三. 哥窑釉色

 

传世哥窑瓷釉比较特殊,有粉青、灰青、米黄、米白等。粉青和灰青釉比较少见,类同于南宋官窑器物,唯纹片颜色和官窑那种无色纹片不同,开有黑色大纹片或者黑黄相间的大小文武片。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

 

显微镜下可见密密麻麻的小气泡和未熔化晶体,也类似于南宋官窑。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一般均釉面不透明,釉面失透、如“粥皮”,釉之光虽视若稍暗,而宝光内蕴,光泽象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俗称“出汗”,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俗称“釉环”,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类特殊现象。

 


宋 哥窑小长颈瓶
高 H 14.7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Long neck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4.7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第四. 哥窑纹片

 

哥窑纹片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哥窑纹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纯铁线纹开片,一是金丝铁线纹开片。具有铁线纹是学术界分别官哥二窑的主要依据。所谓铁线纹,也就是古代文献中的墨纹,古籍对于官哥二窑的纹片,解说为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者也。铁线纹为出窑后人工染色,做法不明。金丝铁线则明代文献未见,为后人演绎之说,但对于那种典型哥窑外黑色大纹片,内黄色或红色小纹片的,“金丝铁线”一说极为妥帖。

 


宋 哥窑长方洗
高 H 4.3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Ge Kiln Rectangular Xi    Song  Dynasty (960-1279)  H 4.3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第五. 哥窑烧制

 

哥窑由于器型较小,支烧方式既有支钉支烧,也有垫饼垫烧的。垫饼垫烧的底足无釉露出一线胎骨,呈紫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支烧器物比较少,有一种器物内底也有支钉痕迹的,说明属于叠烧之物,也就是大器内套小器的烧法。这也说明一点,哥窑应该是馒头小窑烧制而非大型窑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