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窑瓷展
宋 钧窑蓝紫釉出戟尊
高 H 27.6cm 直径 D 24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Blue purple glaze Chu ji Zun Song Dynasty(960-1279) H 27.6cm D 24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代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唐代已有钧瓷雏形鲁山花釉。宋代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爱,进入宋代名窑行列之中。
钧瓷是青瓷与花瓷的复合体。其实钧瓷最早的出现应该说是在禹州和汝州交界处的山里——郏县黄道野猪沟(古称野猪峪)。六七十年代,北京故宫等陶瓷专家多次在神后、野猪沟考察,已故的陈万里先生在他的《中国青瓷史略》中论述,“钧瓷的出现与汝窑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说,临汝窑到北宋毁灭以后,紧邻着临汝东北大峪店的阳翟县野猪沟(东距神后镇十公里),就烧造了一种不同于临汝所烧的青釉瓷……”这就是早期的“钧瓷”,民间烧制,也叫“民钧”。
宋 钧窑鼓钉罐
高 H 16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Tank Song Dynasty(960-1279) H 16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钧瓷这种瓷灵动飘逸的自然美被当时一些文人大家所认可,随后随着影响的扩大逐渐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最后这种飘忽不定,难以控制的窑变“钧瓷”被崇尚道法的皇室视作神物,自此禁止民间收藏,禁止殉葬,从而在禹州(古代的阳翟)古钧台附近设置窑址,专为皇家烧制御用贡品,从而“官窑”出现,又因为是在古钧台设置的窑址,也因此叫钧窑,这就是“钧官窑”的诞生。
但是无论在釉料成分和烧制工艺上二者均大相径庭,前者是用含有铁、钛成分的色釉人为点彩、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后者则是釉内含有铁、铜两种成分在还原气氛中自然形成的。
宋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高 H 8cm 直径 D 20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Rose purple glaze Drum nail Xi Song Dynasty(960-1279) H 8cm D 20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关于钧窑的历史文献记载
明代晚期以前的文献中几乎不见“钧(均)窑”“钧(均)州窑”之名。特别是成书于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撰《格古要论》一书,堪称明代晚期以前记载历史上陶瓷窑最多的一部著作,书中记有14个陶瓷窑,但却不见钧(均)窑之名。
如成书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六“河南布政司”之“土产”)记载:“瓷器、铁,俱钧州出。”
明代晚期,记载钧窑的文献逐渐增多,而且出现“均”、“均窑”、“均州窑”之名,但并未指出其具体烧造年代。且大都辗转相抄、不加考证,故史料价值不高。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刊行的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之“燕闲清赏笺上”)“清赏诸论” 之“论诸品窑器”条记载:“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谓莺哥绿)。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上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即取作鼻涕涎、猪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蒲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炉、瓶、方盒、罐子,俱以黄沙泥为坯,故气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烧此窑,皆以宜兴沙土为骨,泑水微似,但不耐用,俱无足取。”
宋 钧窑月白釉如意瓷枕
长 L 32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Jun kiln Moonwhite glaze Ruyi Porcelain pillow Song Dynasty(960-1279) L 3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约成书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无名氏撰《南窑笔记》记载:“均窑,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朱琰撰《陶说》(卷二“说古”之“古窑考”)记载:“均州窑,今河南省禹州。”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记载:“均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晚清、民国时期“清末寂园叟撰《陶雅》(卷上)”“民国初年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概说第一》”在谈论钧窑时也都沿袭钧窑始烧于北宋的说法。
20世纪30年代,《瓷器概说》和《中国陶瓷史》这两部陶瓷专著都附庸钧窑始烧于北宋之说法。
关于“官钧窑”瓷器的烧造地点,学术界公认的是20世纪60年代在禹县城北门内钧台、八卦洞附近发现的窑址,不存在争议。而在“官钧窑”烧造年代方面,虽然以冯先铭(1921—1993年)、晋佩章(1926—2008年)、赵青云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在对窑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的基础上,秉持了关于“官钧窑”瓷器烧造于北宋的观点,但事实求是说,这一观点受以往文献说法影响较大,缺乏令人信服的过硬证据。
金 钧窑葫芦瓶
高 H 23cm 直径 D 13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Gourd Bottle Jin Dynasty(1115-1234) H 23cm D 13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关于钧窑创烧年代的几种说法
1. 金代说
1956年出版的陈万里(1892—1969年)撰《中国青瓷史略》(二、青瓷烧造的开始及其发展——(七)异军突起的钧窑)记载:“钧窑之继汝而起是在金人统治时代,那时是钧器的黄金时期。到了元代,是所谓粗制乱造时期。” 1958年,关松房先生(1901—1982年)撰《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题》记载:“钧州在战国时为阳翟,到宋代元丰三年阳翟属颍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才改为钧州。钧窑不叫阳翟、不叫颍昌,也不叫禹窑,足见钧窑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后,这是肯定的。”
1958年,童书业(1908—1968 年)、史学通先生撰《中国瓷器史论丛》之“中国瓷器史概论”记载:“钧窑瓷器可以说是北方青瓷的殿军——它的烧造地点在河南禹县(古钧州),烧造时代大致在南宋到元代的一段期间。”其实说成“金代到元代的一段时间”可能更准确,因为北宋灭亡后,钧窑所在地已属于金代掌控地域。
1963年出版的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中国的瓷器》记载:“钧窑就是金瓷的代表。钧窑是北宋以后继汝窑而起的北方最有名的窑,所谓'羊肝紫’等似多盛于北宋。
199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女士在对器皿类钧瓷和陈设类钧瓷分别进行研究后分析:“推测器皿类钧瓷盛烧于金、元时期”,“陈设类钧瓷的烧造年代,基本上亦主张它们产制于北宋之后”“不会晚过明宣德官窑”。
2. 元代说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馆是世界上收藏陈设类钧瓷较多的两座美术馆, 20世纪前半叶他们无不遵照中国学者的观点,将这些藏品定为宋代,但不断有欧美学者对其提出时代可能稍晚的异议。到20世纪60、70年代,弗利尔美术馆就将所有的陈设类钧瓷的时代从宋代改为元代,哈佛大学现在也将其定为元代。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际上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元 钧窑冲天耳贴塑炉
高 H 12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Chongtianer Tiesu Furnace Yuan Dynasty(1271-1368) H 12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3. 元末明初说
1997年北京大学李民举先生撰文认为,通过对官钧烧造于“北宋说”的几个关键性证据“宣和元宝”钱范、“花石纲”、钧台窑址共存遗物的研究考证,认为这几个证据无一支持“北宋说”,并通过对宋、元、明各代各类器物的排比,得出与国外学者基本一致的结论,即钧台窑“瓷器明显具有元及明初风格”,其年代应在公元15世纪左右,跨越元、明两个朝代。
4. 明代说
2005年,上海博物馆用“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器热释光年代技术”对国内历年出土的不同钧窑瓷器标本进行年代测试,结果是:陈设类“北宋钧窑”年代为距今660-630年的14世纪后期,即元末明初时期;典型金元钧窑标本的年代为距今730-720年的13世纪后期,即为蒙古时代末年或元代初年。两者相差约100年。
元 钧窑天青釉八卦纹香炉
高 H 9.8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Azure glaze GossipWen Incense burner Yuan Dynasty(1271-1368) H 9.8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根据以上不同流派学者的说法,笔者认为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分析,钧窑的产生是金代和元代少数民族或异族侵占和融合汉文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是汉文化,而金元时期所创造的一些优秀文化往往不受汉文化统治者的重视和认同,所以造成了金元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缺失。金元钧窑文化记载和研究的断档与元青花的情况类似。
钧窑瓷成份的研究
由于钧瓷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浅如天青,深如天蓝,比天青更淡者为月白,而且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其色调之美妙,为一般窑口的产品所不及。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三氧化二铝含量低,而氧化硅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早期宋钧在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介于11~11.4之间,五氧化二磷多数占0.8%。官钧釉的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为12.5左右,五氧化二磷在0.5~0.6%之间。
窑变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釉中氧化铝含量低,氧化硅含量高,并含有极少的氧化磷,釉中的红色则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由于采用还原气氛,降低了氧化铁的含量,烧成的釉色以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为主,并出现错综掩映的多种窑变釉色。
钧窑窑变的特殊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宋 钧窑天蓝釉胆式瓶
高 H 18.7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Sky blue glaze ‘Danshi’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18.7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
这种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选择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再加上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菟丝纹等。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
宋 钧官窑月白釉盘
高 H 3.4cm 直径 D 20.4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guan kiln Moon-white glaze Plate Song Dynasty(960-1279) H 3.4cm D 20.4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蚯蚓走泥纹。这种流纹一般出现于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缺陷,而它有幸出现于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兔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流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兔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宋 钧窑玫瑰紫出戟尊
高 H 17.1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Rose purple Chu ji Zun Song Dynasty(960-1279) H 17.1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钧窑的甄别鉴赏
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宋 钧窑天蓝釉莲花尊
高 H 13.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Sky blue glaze Zun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3.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正: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
浑: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现象。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鉴赏一件钧瓷的釉色,只要按照上述九个字去分析,基本就能分出优劣来。但应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件钧瓷都具备上述九个特点,如窑变单色釉就没有“境”和“变”二字,所以有时也不能强调一件好的钧瓷非要这九个特点同时都具备不可。
宋 钧窑红斑天蓝釉大碗
直径 D 24.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Jun Kiln Erythema Sky blue glaze Bowl Song Dynasty (960-1279) D 24.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