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定窑瓷展
宋 紫定凤头瓶
高 H 26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Purple Ding Kiln Crested head Bottle Song Dynast(960-1279) H 26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千百年来,曾有无数研究陶瓷的人在今定州市(原定县)一带苦苦寻找定窑的遗址,却一直未能找到。直至上世纪30年代初,叶麟趾在曲阳的一次意外发现才揭开了这个隐秘千年的古老窑址的神秘面纱。
叶赫那拉·麟趾,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是清代叶赫那拉氏后裔,更是乾隆皇后的后裔、京城八旗子弟的贵胄,叶麟趾的青少年时期,处于家族走向衰败破落之时,他没有沾染纨绔子弟的恶习,自幼刻苦读书,为学业打下了扎实基础。1904年,16岁的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前身)窑业科学习陶瓷专业。他非常喜欢这个专业,把自己未来的抱负与希望寄托在对专业知识的努力学习上。
宋 定窑内白外紫模印花口刻花卉纹盘
高 H 2.5cm 直径 D 21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White inside and purple outside Floral pattern Plate Song Dynasty(960-1279) H 2.5cm D 21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1934年春天,叶麟趾来到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在那里,他发现了许多散落在荒地里的、巨大的“瓷堆子”,每个“瓷堆子”上都覆盖着数量庞大的瓷片,然而千百年来,却没人能解释这些瓷片的来历。他将收集到的瓷片带回北京化验分析后,叶麟趾发现其成分跟定窑的传世作品非常相似,但是因地名而得名的定窑怎么会在曲阳境内呢?
“留学经历塑造了父亲开阔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古窑的窑址不会变,但是历史上的区域划分却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他开始研究历史地理,发现距定州只有25公里的曲阳,在唐宋时期隶属定州管辖。于是,他打破县界思维模式,认为‘瓷堆子’所在的涧磁村就是人们寻找了多年的古代定窑窑址。
宋 定窑划花萱草鱼纹大碗
直径 D 24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Flower and Fish pattern’ Big bowl Song Dynasty(960-1279) D 24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1934年,叶麟趾教授编著出版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专著,下面摘录一段专著内容:
定州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定州窑地址,考诸文献所载,皆指为今之河北省定县,然经实地调查,则绝无窑迹可寻,当地之大白窑村,虽属近似,亦无确实之证明,或谓自唐以来,所称定州,非只限于今之保定与正定之间者,其地域较为广大,即保定正定平定等处,亦皆包括在内,总名曰定州,故凡由此等地方所出窑器,均称为定窑云。
是说未免过于广义者,因平定窑当时俗称西窑,其窑器与所谓定器比较,显有不同之点;且保定正定,亦皆无相当之窑迹也。曩者闻说曲阳产磁,偶于当地之剪子村,发现古窑遗迹,并拾得白瓷破片,绝类定器,据土人云:昔之定窑,即在此处。又附近之仰泉村,亦为定器出产地,然已无窑迹矣。
此说诚有相信之价值,且旁考地理上之关系,则曲阳距定县约四十里,唐名恒阳县,原属定州,盖所称定州,乃指其大地名而言,非专指今之定县,即如唐之邢州窑,在距今邢台县约五十里之内丘县。饶州窑,在距今鄱阳县,即昔之饶州府,约一百八十里之浮梁县,是其最明显之比例也。
现今曲阳县尚有制陶者,器虽粗糙,然确属定窑之本派。或谓定窑废灭于元末,盖因当时已无优良之品,固无关于此后曲阳之制作也。),唐时已烧造各器,唯以尚无佳物,故未若当时邢窑之着名。
宋 紫定四系盘口瓶
高 H 27.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Purple Ding Kiln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27.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至宋,因出有纯白优秀之器,始以定窑之名,著称于世。其窑器,向有土定,白定,粉定,黑定,红定,紫定之区别,兹特分述如下:
土定有瓦胎,陶胎二种,瓦胎为淡赤色之土质,陶胎为白土质而略黄,质皆松,其体较厚,亦有薄者。釉色白中闪黄,或闪赤,容易剥落,或有大开片,是为定窑本态,即其原始之物也。白定或粉定,乃土定之进步者,有陶胎瓷胎(亦白土质)之别(亦有瓦胎者。),胎质致密而体薄,其色白而略黄,或略灰,釉色有纯白如牛乳者(或称干白色。),或带淡赤色(釉中往往有刷纹,或谓竹丝刷纹。)。陶胎或瓦胎之器,多有开片者,大抵为柳叶纹,或牛毛纹,而釉面多有凝聚如泪痕者,瓷胎之定器无之。
其它釉色如黑漆者,名曰黑定,红褐色者,名曰红定或紫定,东坡试院煎茶诗云:定州花窑琢红玉,即指此器而言也(此等红定或紫定,恐无现存之实物。)。
定窑品类虽多,然以白色者为主体,尤以北宋之政和宣和年间者为最佳。其上品,乃胎质轻薄,釉色纯白,或带淡赤色,而滋润者也。
宋 紫定梅瓶
高 H 28cm 直径 D 16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Purple Ding Kiln Plum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28cm D 16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定窑有光素及有花之二种,其有花者,为凸花,绣花,印花,划花,锥花各种。所谓凸花者,用笔沾泥,堆成花样,故又名堆花,绣花者,用针刺,印花者,用型押(即用版印。),而有凹凸二种(肆人谓之法花,或谓凸雕曰法花。),划花者用刀或竹蓖刻之(亦名凹雕)锥花者,用锥或竹签雕之,以于釉上门之不觉故又名暗花(亦名平雕),通常之花纹,多作牡丹萱草飞凤盘螭等形,划花者最佳,绣花者次之。定窑又有白釉墨彩者,近似磁州窑器,而略逊之,乃宋初之物也。
宋南渡以后,在景德镇所仿定器,谓之南定(或谓南定一名粉定,又北定一名白定,以为粉定白定之区别,是不然也。凡定器之纯白者,皆称白定,其纯白如粉,或如牛乳者,谓之粉定,北定之最上品,即粉白之器,惟无脱胎而具透影性者。),南定胎质尤细,釉色亦白而带淡青色(俗称宋白瓷。),形式与北定相同,惟无北定之雅趣。大抵北定光素者少,南定光素者多,普通所谓粉定脱胎之定瓷,盖非北宋时定窑所造,乃南宋以后景德镇仿造者,特以明代仿造为多,而德化所仿之定器,尤认为成功者。清雍正年间,御窑仿造者,亦颇属优良之品,大凡宋以后烧造白器者,皆以仿定为主,他如黑色或红紫色,亦多有仿定者也。
定窑之盌碟等边缘,往往镶以铜口,是因为器口多有露胎,易出锋芒故也(不止定窑,如他窑亦有之。)。定器以极其清净洁白,故尤为白瓷之冠其胎质,亦有先挂白土,然后施釉者。
凡土定所挂之白土较粗,容易识别其土层,白定或粉定所挂者,细密而不易别,惟白定或粉定之有白土者,多纯白色,无则多闪赤。所谓釉有泪痕,即此白土层所垂之痕迹。盖挂有白土之白定或粉定,为定窑之正系,其不挂白土,而胎非土质,有石性,且稍具透影性,微带青色者,恐非真正定器,乃南定也。
宋 紫定高足杯
高 H 11.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Purple Ding kiln High-foot cup Song Dynasty(960-1279) H c11.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定窑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釉(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学术界认可的定窑品种:白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
宋 紫定渣斗
高 H 9.8cm 直径 D 15cm
格古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Purple Ding kiln Slag bucket Song Dynasty(960-1279) H 9.8cm D 1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独特技术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工艺形成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
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定窑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在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宋 黑定葫芦酒瓶
高 H 2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Black Ding kiln Gourd Wine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2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装饰纹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对刺绣工艺的直接移植。丝织品对陶瓷工艺的影响,在唐代巩县窑的唐三彩和长沙窑的白釉绿彩器中都已出现。定州自唐代起,便是丝织品的重要生产地之一,据唐代杜佑《通典》载,在向宫廷进献丝织物的全国州郡府中,数量以定州为第一。
《太平广记》卷二四三,也载有唐代定州丝织业的盛况。宋代丝织业更趋发达,工艺更考究,当时定州是缂丝的重要产地,《鸡肋篇》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至于木挣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所以有学者说,说不定那些定窑艺术家本人就一个个都是刺绣大家。
冯先铭先生在80年代论述定窑印花技法时就说:“北宋时定州既产瓷器,也盛产缂丝,定窑印花纹饰就来源于缂丝”这一论述不仅符合历史真实,也是我们理解定窑印花装饰技法在北宋后期迅速走向成熟的最完美的解释。从窑址发掘资料,我们也确实看不到定窑印花装饰由简单到繁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迹象。由于是对缂丝图案的直接移植,所以每一件印花图案都十分精美,都显得十分成熟。
宋 定窑模印花卉大碗
直径 D 23.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Mold printing Flowers Big bowl Song Dynasty(960-1279) D 23.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收藏笔记: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十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并在胎面上有零星的棕褐色小铁斑。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在釉面上有细小缩釉棕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宋 定窑花口花卉纹碗
高 H 6.5cm 直径 D 15.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Floral pattern Bowl Song Dynasty(960-1279) H 6.5cm D 15.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真品竹丝刷痕或隐或现,很少见到满圈,或根本看不到,有者很自然,如弦纹,仿品的刻意加深,犹恐别人看不到,且受“竹丝刷痕”之说误导,故意用竹刷在胚胎上刷几下,其痕迹笨拙不自然。竹丝刷痕线只有瓶、碗、盘等圆形器物的外面才会有,可有的在内也有,必是新仿无疑。
宋 当阳峪窑花口瓶
高 H 24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angyangyu kiln Flower mouth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24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不论是仰烧还是覆烧,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北定的泪痕隐约可见,且隐现很自然,仿品的刻意加深,犹恐别人看不到,其痕迹不自然。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自然的“泪痕”来的。
五、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覆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这是定窑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工艺特征“覆烧法”。定瓷之芒口,的确引起皇室阶层及社会消费者非议,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而是以芒口镶金、镶银、镶铜再次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为金装定器。
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毫米,阴面剐去1-2毫米,定有规则,行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芒口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忌讳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口的天真烂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口处理效果,就知道这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宋 定窑刻花三足炉
高 H 9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Carved Three foot stove Song Dynasty(960-1279) H 9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六、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诸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根据以上的一些特点,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区别开来。
七、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
宋 当阳峪窑胆式瓶
高 H 21.3cm 直径 D 6.8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angyangyu kiln Biliary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21.3cm D 6.8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八、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种图案,但常见进刀迟疑,线条呆滞,图像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乱。真品刻划一气呵成,图像有一种流畅之美,仔细审察,不难识破。
九、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黑定与紫定胎质与白瓷一亲,同样都是白胎,黑定釉色光可鉴人,确有洒脱的质感受。但所谓紫定的釉色实际与今天芝麻酱色很接近,酱釉、黑釉着色齐都为氧化铁,宋代名地瓷窑都生产酱釉器,有人认为是黑釉 烧过火了,就烧成酱色釉。
这虽有工艺上的根据,但酱色釉的普遍出现应当还有其他原因,似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是有意仿酱色漆器烧制的从定窑、耀州窑、吉州窑、修武等窑烧成的酱色釉看,它们都很匀净,应当说是有意识烧成的。
宋 定窑绿釉花卉纹尚食局款梅瓶
高 H 28.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Green glaze Floral pattern "shangshiju"Kuan Plum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28.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十、刀痕和刀线,也是定瓷产品外观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产,凡辘轳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都离不开刀子,故称定瓷生产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论何种器物,凡是辘轳旋转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别具味道,使产品更具有灵气、具有生辣感。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不过,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次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
最初,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来,它已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实的大朴不琢之美。
宋 黑定玉壶春瓶
高 H 19.7cm 直径 D 10.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Black Ding kiln ‘Yuhuchun’ bottle Song Dynasty (960-1279) H 19.7cm D 10.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十一、手工味,拉坯是定窑成型的主要手段,鉴于宋代定窑陶工的操作规程以及宋代拉坯机械,定瓷的手工味十足,尤以盘、碗、瓶、罐类的底足最能说明问题。这类产品的底足,不论是圈足,还是玉璧底都明显地表现为几个特征:
其一,不十分规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宽、半圈窄,器壁呈现为一边薄一边厚;其二,外糙内秀,定窑底足或说整个背部给人感觉比较粗糙,有的甚至能见泥屑粘连;其三,手掐纹,这是修坯过程中留下的特征。这些特征,才真正能体现手工味,也是现今仿制者最难以模仿的。当然,窑场尤其是官窑场人们还是想尽量去掉这些工艺过程中不必要的痕迹,利坯时尽量着正中心,以保持其整洁和雅致美。
十二、底施半釉,定窑在古代生产中,器皿部分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半釉面积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为。这种半釉的形成为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边口进行浸釉。产品在釉缸中瞬间即出,随之仰置于平台上。由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约1/2面积,使釉水不能浸入。这样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鉴于每个陶工当时具体情况及施釉时操作设施工作场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窑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风格。
宋 定窑凤凰花卉纹官字款碗
直径 D 20.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Phoenix flower pattern Guanzikuan bowl Song Dynasty(960-1279) D 20.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十三、紫定类釉面泛黑釉部分会现出许多光亮小油滴圆点,用放大镜观察这种小圆点是被专家称为窑变的在黑色层发生的现象,其表现为两至三个非常细小晶莹亮泡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油滴光亮点。整体酱色釉面会现出无数不规则的银色小圆圈斑、块斑,或整体釉面呈银光。这就是紫定类釉子采用被国外专家称为铁红釉的釉料,用铅做助燃剂,在经过近千年的沧桑之后,釉子釉面自然形成的反铅析晶现象。由于有黑色层和酱色釉面,反铅析晶从黑色层向外天然析出,用水或酒精等根本擦洗不去,使得釉面银蓝光雾闪闪,有时像包了一层银壳,既加重了器物的新的感觉,也增添了器物斑驳沧桑的实质状,这一点是现代仿品根本无法做到的特征。
十四、从一定角度观察紫定类釉面呈现银蓝多色蛤蜊光。经观察,这种蛤蜊光与两层釉子的反铅析晶有极大关系,泛蓝色光一般多在古代黑色釉面出现,紫定类釉子有了黑色层也会泛出蓝色光。因为有反铅析晶现象,釉面有时会出现多种色光,蛤蜊光在泛黑紫色的釉面上更能显现。
宋 定窑云龙纹官字款盘
直径 D 24.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Cloud dragon pattern Guanzikuan Plate Song Dynasty(960-1279) D 24.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根据遗址以及出土文物的考古结果,定窑烧制分成七期:
1、唐代早期:主要依据窑址中挖掘及采集的瓷片,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类,造型不规整;
胎体: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
釉色:黄釉、褐釉和白釉;
釉质:粗劣、施釉不均,呈色不稳定;纹饰:素面无纹;特色:外黄釉、内白釉。
2、唐代中期:主要依据窑址中挖掘及采集的瓷片,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钵、罐、执壶、三足炉、盆、盏托类;
胎体:杂质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原料含铁量高,胎色多为浅灰或者灰白色,仍旧需要使用化妆土来提高釉面的白度;
釉色:白釉为主,灰白、白中泛清、乳白以及纯白各色都有。极少量的黄釉;
釉质:质量比早期有明显提高;
纹饰:素面无纹;
特色:碗、钵类圆器全部是白釉。
宋 紫定高颈瓶
高 H 17.8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Purple Ding Kiln High neck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17.8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3、唐代晚期、五代: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碟、杯、壶、盒、盏类;
胎体:洁白坚硬,瓷化程度高,胎体较薄;
釉色:白釉为主,白中泛青;
釉质:光滑平整;
纹饰:素无纹;
特色: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皿,在器口、器足或者壶流的部位镶有金扣,银扣或者镏金银扣。
4、北宋早期(960-1022年,太祖—真宗):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碟、杯、壶、盒、盏类等生活用具,以及熏炉、净瓶等宗教用具,还有宫廷陈设瓷器。造型十分丰富;
胎体:洁白,胎体比上期略厚;
釉色:白中闪青居多,出现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
釉质:光滑平整;
纹饰:刻花、划花为主,还有模印贴花、镂雕、浮雕等;
特色:瓶类通常饰以浮雕莲瓣纹,莲瓣呈尖角、重瓣方式,丰满突起,立体感很强。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
宋 定窑花卉纹觚
高 H 27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Floral pattern Gu Song Dynasty(960-1279) H 27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5、北宋中期(1023-1085年,仁宗—神宗):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罐、碗、碟、杯、壶、盒、盏类等生活用具,以及灯、净瓶等宗教用具,还有宫廷陈设瓷器。造型十分丰富;
胎体:洁白细腻;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还出现红釉、酱釉等品种;
釉质:色泽莹润。比较薄,可以见到平行的竹丝刷纹。有些器物有泪痕;
纹饰:刻花、划花工艺继续盛行,印花工艺兴起;
特色:碗、盘口沿出现葵瓣口。瓶类浮雕莲瓣纹明显减少,以刻花、划花工艺为主,还有印花。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
宋 定窑紫金釉格纹盖盒
直径 D 13.5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Purple Gold Glaze Cover box Song Dynasty(960-1279) D 13.5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6、北宋后期(1086-1160,宋哲宗—金废帝,相当于南宋孝宗):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以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为主,也为宫廷生产陈设瓷器,但是出土文物中没有见到。此期汝窑、官窑、均窑大量进入宫中,宫廷用的定窑大量减少,但是质量很高(竞争造成);
胎体:洁白细腻坚硬,很薄;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还生产酱釉等品种;
釉质:色泽莹润。极薄,可以见到平行竹丝刷纹。大部分器物釉面出现泪痕。覆烧工艺出现,出现芒口;
纹饰:刻花、划花装饰登峰造极,线条极为流畅。印花工艺已经成熟;
特色: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印花通常在盘、碗等内侧。
宋 定窑花卉纹凤头瓶
高 H 33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Floral pattern Bottle Song Dynasty(960-1279) H 33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7、金代(1161-1234年,金世宗—金末):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敞口印花碗、折沿菊瓣口盘十分流行;
胎体:洁白,薄;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
釉质:色泽莹润,变厚;
纹饰:印花十分流行。刻花经常与印花结合使用,例如内为印花,外为刻花;
特色:印花装饰空前发展,非常复杂。
宋 紫定堆塑兽首套盒
高 H 10.5cm 直径 D 21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Purple Ding Kiln Beast head Box Song Dynasty(960-1279) H 10.5cm D 21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
波罗子,一般俗称“套盒”,最初应为供养于佛门的果食器,所谓“波罗”很可能即“般若(念bore)”,意为智慧,很可能就是赞其构造巧妙(即可单独使用,又能套叠一起),充满禅意(外圆满,内中空)。这类瓷器一般见于五代和北宋时期,南宋官窑也有烧制,为当时级别较高的佛教用器或者使用器。
宋 定窑耀斑纹盏
高 H 5.1cm 直径 D 13.8cm
北京格古瓷枕博物馆 藏 版权所有
Ding Kiln Zhan Song Dynasty(960-1279) H 5.1cm D 13.8cm Now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Gegu